女儿有个好朋友,叫欢欢,比女儿大几个月。从欢欢不到两岁的时候,她妈妈就总是很发愁地跟我说,感觉欢欢不如别的孩子说话多。
“她怎么就是不说话呢?跟她说话也不搭理,嘴懒?还是内向?真是愁人。”这是欢欢妈经常念叨的话。
每次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,欢欢妈都要问问我,我家女儿会说什么了,然后一比较,又开始犯愁欢欢说话的问题。
之后有半年的时间,欢欢回老家让奶奶带,之后再回来,感觉她还是话比较少,偶尔说几句说话也不太流畅。
像欢欢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,家长就是犯愁,自己的孩子怎么不说话,怎么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说个不停,他们只看到了结果,却没有去看过程中的问题。
1、只要宝宝能够听懂大人说的话,没有其他器质性问题,那么说话这个就是早晚的事,家长不用过于担心,但是家长必须要去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。
2、家长跟孩子沟通少,孩子没有学习的参考。欢欢妈自己也说过,孩子说话少,是不是因为她在家不爱说话的缘故。经常是欢欢自己玩,欢欢妈做家务或者看手机,家里静悄悄的。
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输入,然后才有输出的过程。孩子没有大量的听,哪能凭空学会说话呢。
3、把孩子交给电视手机,不是有个声音孩子就能学习。电子产品是单向沟通,而人的语言学习需要双向沟通,需要家长跟孩子面对面的交流。
4、对孩子没信心,总拿孩子跟别人比。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不同的,有的孩子走路早,有的孩子说话早,他们不是每项能力都有一个标准的。
5、在1-3岁的语言敏感期,更换养育环境,也会对孩子的语言能力有所影响。欢欢两岁半到三岁之间,主要由奶奶照顾,之前都是妈妈照顾她的。而且她妈妈说的是普通话,而她奶奶说的是方言,这对她的语言学习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,影响她语言能力的发展。
1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。
多听多看多感受,给孩子丰富的感知刺激,也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语言的意义,也能够激发他们说的兴趣。
2、家长多跟孩子交谈,树立良好的语言示范。
不管家长说方言还是普通话,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听得清,听清了才能去学习说。家长在跟孩子说话时,要跟孩子面对面,发音清晰,语速要慢,口型夸张一点,让孩子能够看清口型听清发音,这样更容易去模仿。
不要跟孩子说些儿语(比如,吃饭饭,喝水水),或者自认为可爱的自创名词,要给孩子正确的语言示范。
3、尊重孩子,鼓励他们说,但是不要强迫他们说。
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,想要什么东西时,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自己想要什么。亲子阅读的过程中,也可以邀请孩子参与进来,进行简单的讲述。
孩子说错了,千万不要嘲笑孩子,也不要总是拿孩子跟别人比。每个人的情况不同,记录孩子的点滴进步,也有利于针对性的去学习。